• 集团动态
  • 子公司动态
  • 行业动态
  •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查看详情

    蓄势待发,智造/军民融合领域的投资趋势

    日期:2018-07-31 10:20:54  来源: 长春市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点击:7636 
    【字体: 打印
    经济下行趋势中,伴随着中央防范金融风险措施的深入,从产业资本的上市公司到一级股权投资市场,再到创业企业,资本产业链条陡然紧张。股权投资行业募资环境急转直下。投资、募资案例数和金额较去年同期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出资人资产配置也面临新的挑战。

    经济下行趋势中,伴随着中央防范金融风险措施的深入,从产业资本的上市公司到一级股权投资市场,再到创业企业,资本产业链条陡然紧张。股权投资行业募资环境急转直下。投资、募资案例数和金额较去年同期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出资人资产配置也面临新的挑战。

    7月25日—26日,由融资中国主办、融资中国网、融中母基金研究院、融中资本协办的“融资中国2018股权投资产业峰会”在北京四季酒店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以“趋‘势’创新”为主题,来自投资机构、产业资本、金融机构、上市公司、独角兽企业、政府相关领导,行业专家等汇聚一堂,聚焦行业发展趋势,产业投资热点话题,项目融资路演、GPLP路演等活动,探讨2018年以至于未来几年的产业投资布局与配置。

     

    以“蓄势待发,智造/军民融合领域的投资趋势”为题,大会进行了论坛环节。

     

     

    复星创富执行总经理曹霄辉、可可资本合伙人李笙凯、雷石投资合伙人温旭伟、达晨财智合伙人于志宏、君创资本CEO/创始合伙人朱峰、中科创星董事总经理张辉参加了论坛讨论,金葵花资本副总裁戚博轩为论坛主持。

     

    以下为 “融资中国2018股权投资产业峰会”中,“蓄势待发,智造/军民融合领域的投资趋势”论坛环节中的精彩演讲实录,由融资中国整理。

     

    主持人戚博轩:大家上午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现场,今天是我们高端制造的专场论坛。咱们开场先各自介绍一下机构的情况,包括大家聚焦的细分领域。高端制造是非常宽泛的行业,大概先介绍一下各自的情况。

     

    曹霄辉:谢谢主持人,我是来自复星创富的曹霄辉,复星整个基金管理公司管理了6支人民币和两支美元基金。从产业链来讲上下游都投,从投资期限来讲,VC也投,PE也投,IPO和二级市场都在做。高端装备,或者中国制造2025,不是特别性感的投资行业,投这块还是需要一定的爱心、耐心、信心以及决心。

        

    复星从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投了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和工业的项目,这块是相对比较平稳的,也是最实实在在的实体的投资。复星希望各位嘉宾,大家一起合作,一起寻找在一二级市场一些好的投资机会。

     

    李笙凯:各位好,我是可可资本的李笙凯,我们可可资本是相对年轻的机构,大概成立三四年的时间。我们现在管理资金规模是十个亿左右,我们也在成立新基金,我们拿了科技部的引导基金,获得上海市和上市公司的基金的配置。我们主要是在机器人方面,人工智能以及智能制造大方向做布局,我们2014年开始在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化领域做一些投资。

     

    因为我们认为要改变整个人类社会的创新才能改变整个社会。从中国进入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和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大家对服务业要求越来越高,使得我们产品多样化越来越多,但是像苹果爆款的企业是很难出现了,我们在这个领域上做一些早期的布局,自由创新我们一直做这些领域。像曹总提到作为产业投资和技术投资,本身市场的需求以及技术创新的时候,其实很多切合点找到技术的成熟度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很多产品发展过程中是等待的。

     

    然后总体来讲,我们对技术这块抓的比较深,对市场需求判断的比较密切,我们企业的情况每年业绩增长超过百分之一百的也不少,这个企业是需要很多的耐心,以及等待,尤其从创新性企业从技术满足市场需求,以及价格是需要全力做的。

     

    温旭伟:大家好,我是雷石投资的温旭伟,我们在PE行业是成立比较早的,2007年,经过11年的奋斗到现在是一百亿,我们投资聚焦在医疗卫生服务未来的产业,节能减排,还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制造和技术服务

     

    于志宏:大家好,我是达晨财智的于志宏,达晨是比较老牌的机构。我们到现在是18年的历史,目前管理的资金量260亿人民币左右,大概组合投了460多家企业。目前重点在A股,包括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有很多企业上市。达晨财智作为主流的VC,国内战略新兴产业是我们的布局,智能制造是我们其中的一个板块。技术创新是中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动力,技术创新成为我们不可逾越的沟壑,我们必须要跨过去。

     

    朱峰:大家好,我是君创资本的朱峰。君创资本2014年开始运作,2014年第一支人民币基金到目前为止,大概是50亿的资产规模。君创资本在大消费领域,文娱领域,投出了不少很好的标的。从过去一两年开始,我们涉足到军民融合的领域,去年也在航天航空领域进行了投资,后面我们也会加大投资。

        

    PE行业,2016年是深秋,2017年是初冬,2018年是深冬,后面还有寒冬,还有严冬。我们做好自己的事情,把内功练好,判断好行业,把握好趋势,就会看到爆发性企业的存在。我们坚定的看好未来,对未来我们充满信心。谢谢大家。

        

    张辉:大家好,我是中科创星的张辉。中科创星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机构,成立了5年左右,现在管理50亿左右的基金。我们是中科院旗下的,专注于高科技天使阶段企业投资的机构。我们国家在过去的20-30年的资源型的驱动,投资驱动的增长,阶段性成果之后,未来20-30年我们的核心驱动力是技术驱动,我们在5年前开始以高科技技术型创新的企业做布局。我们到现在,也投了一些比较有特点的企业。比如我们投了两个院士还有很多千人计划的创新项目,有量子计算机,有针对大脑皮层活动的技术,也投比较创新一点的,像无人驾驶汽车,也投商业航天。我们在先进制造这个行业里边,投的比较多的好一点的,可能在商业航天,算是比较完整的,整个产业链基本上都在布局,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各位精彩的分享。我也大概介绍一下金葵花,金葵花成立时间不长,2014年7月,大概是4年多的时间,前些年发展还是比较快也比较顺利,现在资管规模到百亿人民币的级别,我们聚焦的行业跟各位差不多,对消费升级,包括医疗,包括智能制造都非常关注。整体来说,消费肯定是中国目前拉动中国经济发展很重要的马车。但是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需要靠我们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整体来讲,如果没有供给端就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我们消费端的很多需求,实际上也是无法被满足的。我们也投资了很多跟消费和智能制造产业升级有关系的企业,包括我们在芯片领域也有比较早的布局

     

    工业4.0浪潮来袭  没有产业逻辑和深度,捞起的鱼雷比鱼多

     

    主持人:智能制造规模非常庞大,里面包罗万象,很多细分的领域,包括金葵花在新能源汽车芯片都有布局。借此机会,大家把各自的细分领域再聊一聊。

     

    另外再聊一聊整个目前的市场环境,到底有什么变化,投融资环境出现了什么变化。我们出现了中美贸易战,政府对行业扶持的力度是加大的趋势,想听听各位的高见。

     

    曹霄辉:我先抛个砖,因为我在政府部门工作过,也写过中国制造2025,在细分领域也做过,现在在复星,我从政策制定者、企业家和投资者来说。

     

    第一,整个复星的考虑,为什么要投智能制造,或者叫机器人及工业自动化。复星从2016年有一个新的逻辑,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战略目标CTOM,我们观察中产阶级的消费力。技术发展已经推动了工业4.0革命的到来,水电包括自动化到了4.0,这是外因。内因,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富士康在淮安每年招聘的费用是400万,导致企业必须从内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

     

    还有一个潜在推动力,消费者实际上的要求,已经反推到生产者必须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举两个例子,我们投的一个服饰品牌,做到110个参数,每个西服根据个人定制的。另外的例子是汽车,2016年汽车更新换代是4.5年,2017年降到3.8年,2020年更新换代不足18个月,汽车慢慢是一个消费品。制造业或者高端制造,我们投所有行业的服务业,这个市场如此之大,才能够为我们LP赚钱。

     

    第二,复星投哪块。简单来说,我们关注领域很多,基本覆盖所有的领域。但是我的团队只是投机器人和工业自动化,更加贴近于消费者的需求,满足消费者柔性化、个性化、小批量定制化的生产能力,这是我们主要投的。投的方向,上游包括机器人,投了以色列的公司。我们也投了柔性的执行机构。投资逻辑也简单分享一下。上游的打法,首先你要有核心产品,其次你有核心的技术,并且有不断迭代的能力,你的技术运用在哪里,市场在哪里,这些没有,在上层基本上会投死。下游首先你作为集成商,机械臂和简单工作站是市场需求,这是投资逻辑。中游区分细分市场,比如我们会投特殊行业的机器人。

     

    第三,复星整个逻辑。从参股型到重要参股,二股东和控股产业投资来转。我们百分之百控股德国的全球最大的汽车集成商。我们刚刚投了一家,因为我做技术出身可以拿到很低的价格,因为市场无论严冬寒冬还是初冬,对于高端制造的追逐这个市场确实太贵了,现在国内国外一半一半。

     

    另一个逻辑,控股型投资更加体现好的投资机构,我们赚的钱不是利差,更多是企业增长的红利和未来你作为一个产业龙头,完成马太效应堆积之后的红利。为什么我们投这种产业,就是未来产业链打通,纵向打穿横向打通之后才能够享受到中国制造业升级转型的红利,才能够让客户赚到钱,对我们来讲作为有情怀的投资人,我更多投的是这些方向。

     

    最后说一下国家政策。之前牵头参与了中国制造2025的政策。简单说两点,第一点,未来中国制造2025不再提,这个词会模糊化一些,由于中美贸易战和其他的原因,未来我们会模糊化这个概念,但并不会减少和修改这个产业的补贴。国家政策是国家一部分,省里一部分,未来向中小优秀企业和杰出企业去转。

     

    第二点,我建议大家更加理性的对待政策的红利,虽然我们有2025,2035,2045的计划,实际上这个是不能延续的,还是要有企业自己内升的增长。复星去年在高端制造和工业自动化这块投了五个,目前来看每个项目都比较稳,不会超过50%—60%的增长,但是每年30%增长是有的。复星帮助企业资本市场下一轮融资,或者未来做人才管理逻辑的升级和转型,实际上才能够帮助企业。制造业现在跟机器人相关的4500家,真正赚钱的450家企业赚不到钱投资机构也很难赚钱,工业4.0浪潮来了,里面有鱼类,有鱼有沙子,怎么下网,如何下网,如果你没有产业逻辑,没有产业深度,你这个投资捞起来的鱼雷比鱼大的多。

     

    智能制造要去探产业的脉搏  最终落地到市场

     

    主持人: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把心静下来,因为一二级市场现在开始出现倒挂了,智能制造又是慢工出细活的行业,没有办法太急,太急很有可能捞的是鱼雷,这个还是要一点点在行业进行深耕。

     

    李笙凯: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我们自己所观察的情况,首先从我们来说,智能制造这块的布局我们也是两大块,一块从执行端做切入点,从机器产业链本体集成到核心零部件,包括移动机器人这块做执行端的切入。另外是切入智能化,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图像传感器当中,图象识别,或者更高端的红外线摄象头和声音识别传感器端,打通两端,一端需要能够怎么做这个事情,另外怎么感知这些东西的存在。

        

    过去两年服务机器人绝大多数以前是没有行走的机器人,是因为我们有一个核心零部件,激光雷达部件全球只有两个国家,德国和日本的公司做这个产品,这个产品价格非常高位,我们服务机器人部件需要几千块,我们投了一家公司,它现在是绝大多数大家所看到的服务机器人厂家,采用他们的产品。我们从04年开始布局,我们投了一个机器人自动化,我们当时对比,业内有另外一家更知名的,包括(新中)也再做这块,但是我们发现产品性能上达到同样的水平,但是技术是自有的,而另外一家美国驱动公司是合作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能够升级换代,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我认为创业公司的机会,我们投的都是早期公司,在进入创新领域中,创新公司有机会,往往技术成熟度没有办法完全绝对的满足市场需求,可能已经初步满足部分的场景下的需求。但是还要不断的升级换代满足更多市场的需求,包括现在大家说中国是市场应用的大国,很多认为我们在市场上提供创新。因为我之前学机器人的专业,我在研究生时做的研究范畴,国外公司研究特别落地,他们跟市场应用比较贴近,他们研发的跟市场的大公司需求,在国外知名高校中跟市场天然结合的比较紧密,根据市场应用开发一些产品。

        

    但是今天有很多产业门类在美国或者德国先进国家已经消失了,在中国还有这些产业门类,这些产业门类包括消费品,包括家电这种行业,因为他们要引用自动化和机器人的设备,满足他们需求的时候,肯定根据他们应用的特点和市场特点做一些结合,一方面技术特点以及其他特点结合起来,这是可持续落地产业化的技术落地方式。另外一点,因为这个是投的是早期,我们强调创业者本身要有企业家精神,在早期阶段一方面市场没有完全成熟起来,你面对的挑战,包括公司团队内部,我们从投资偏爱的人群说起的话,我们喜欢大概35-45岁的人群,这方面的人群有技术方面的积累,有工作方面的积累,生活阅历的积累,另外一方面也有管理能力的积累,使得能够把产品,或者作为一个公司能够做好的东西。

        

    另外一方面,他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人他更有魄力面对更多的挑战,并且有冲劲去面对市场的变化。因为创业,说实在话是很苦的过程,很多创始人跟我们交流,晚上12点钟打电话,12点之前都是在现场处理一些问题,很多时候他们付出体力满足创业的需求,才达到市场需求这块。所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希望支持他们发展,一方面在供应链上,团队管理上,包括市场需求这块对接资源,最多还是企业家本身有企业家能力面对这些挑战去克服,我们更多是作为服务的角色,我们占股比例比较低,我们是不到20%的比例,我们认为创始人一定要有核心的能力,一定要有这样的能力支持员工做这样的事情。我们未来会继续在机器人智能化和人工智能领域上的应用去深耕和深挖。我们非常相信中国科技创新是有机会的,我们刚刚投资做传感器的公司,很多业内朋友说这个是90-100分的东西,这是非常需要花时间和精力积累的。我们知道日本的某些工厂,他们不断的把产品更新换代,这时所谓的工匠心,我们真正认为你要爱一样东西,你也需要工匠精神才能把这个技术真正落地,应用到市场中,以及面对更多的挑战。

        

    温旭伟:我也说说我们的看法。实际上在中国20年的发展里边,站在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制造角度,我们的优势是一个庞大的制造市场。这两年我们投的一个项目,核心是五轴电动机床的技术,这不是一个新鲜玩意儿,在02、03年的时候,这个东西在中国开始大规模的应用。深圳有一个公司靠这个技术有几百亿的收入。

     

    智能制造,从我们投资偏好来说大概是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我们一直长期聚焦成长型企业上,我们不会帮企业砸市场大规模的投入研发。我们投的企业商业模式已经成型,基本上用财务的语言面对企业商业模式大概是什么的情况,我给他钱更多是复制。

     

    第二个层面,在智能制造细分领域里边更多配置到进口替代,以及里边的核心元器件。比如手机,智能手机发展到今天,好坏取决于核心零部件的好坏。

     

    举个真实的例子,比如我们今年年初的时候投的一个项目,它做的事是完全进口替代的市场。

     

    在石油石化领域,在勘探环节包括后续采油环节,要根据地下的数据实时建模反映地下,采油过程中知道地下数据实时的情况。我们投的这家公司,2016年年底经过中石油内测和产品的比较,整个情况还是比较不错的,在2017年底我们也是唯一投了这个公司的企业。企业的需求无非这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需要钱,除了钱以外可能还考虑自己对企业的治理控制权等方面的东西。我们提供的服务一定是企业自己人没有的东西,比如金融服务,包括在产业里边的资源圈子,这些东西,是跟企业深度合作的切入点。谢谢大家。

        

    于志宏:达晨历史比较长,18年的历史,体系建设比较完备。我们在经济发展的主航道都有自己的布局,在TMT、消费、医疗、智能制造都有全国性的专业化结合的布局,在智能制造方面,我们达晨的策略是守正+出奇,守正不能漏掉重大的机会,智能制造是重大的机会,出奇在像影视游戏等方面做一些电商等等,做一些投资。

        

    智能制造还是要跟产业结合,跟实际需求结合。比如自动化机器人,市场的爆发在2014年,之前大家都有,但是应用并不广泛,只是在2014年的时候在企业调研过程中应用开始增多了。我们一直要求在智能制造领域,要跟产业界的要求,去探产业的脉搏。我们也不追什么风口,我们只是深入到实践去,深入产业发展过程中去,沿着这个脉搏去做。经常投资一些标的之后,过两年就热起来了,我们之前的企业成为了风口,对我们投资非常好,我们估值会多一些。

        

    目前我们比较看好的东西,大家差不多,讲的是主航道,大体逻辑,其中一个是围绕智能工厂的建设。现在我们的工厂要提高效率,减少人员。自动化,包括一些软硬件的提升,包括HM系统等等,大家都有需求,只是看有没有更好的东西出来,像机器人,一些小的翻译机器人也好,大家用的量比较大。

     

    围绕智能工厂的建设,包括总体解决方案也有大量的订单出来。包括中小企业也开始觉得,要把自己的管理提高,提高效率,经营不能落后,这是很大的市场我们也做相应的布局。自动化,包括机器视觉的公司在检测环节,生产过程回馈环节开始有大量的企业冒出来,这是很大的一块。

     

    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包括芯片、结构性的材料和功能材料、半导体器件等等,还有进口替代。我们国内要有一些企业,或者一些科研院校做一些研发,做一些产业化的东西替代进口,让我们自己的能力提升

     

    另外,还有一些基础设施,比如物联网,也有一些技术,这也是比较大的需求。目前来看,只能说应用层面我们做一些,基础层面网络设备还需要国家队来做,这些细分的领域还是有一些机会。

     

    达晨现在有450家企业,其中大概涉及到智能制造有三批以上,作为一个平台,在各个细分赛道组织企业,经常做一些沙龙和研讨,会有线下的活动。这样的话,企业家可以找到产业发展的线索,也做上下游的连接,做一些布局,更好的利于投资企业赋能也能够对接,这是我们平台相对好的优势。做科技也好,做技术投资也好,还是有很多的机会,对我们这一类投资人来讲,也是能够走的比较稳健,或者有非常好的回报,对这个赛道,对这个行业我们还是有很大的信心,谢谢。

     

    PE的投资   要关注短期的商业利益更要心怀远方

     

    朱峰:我们君创资本从前年开始,逐步涉及到智能制造领域。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在军民融合领域,去年投了一个目前完全可以商业化的商业卫星发射的标的。最近半年以来,估值的提升和它自己原有技术的转化,转化民用市场速度非常快。

     

    在真正国家安全领域,其实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面,政府布局了非常多的高精尖技术,这些高精尖技术在商业市场有非常大的应用。

     

    在航空航天领域,在航海深海滩领域,我们面临着非常大的商业机会。我们在航天航空领域,在卫星这个领域上,如果严格的执行军队全面停止对地方有偿服务的话,到明年五六月后,在商业上面临无人服务的局面。我们看到有一个数据,参与美国军品供应和军用企业的民品供应,有一个比例,专用军用技术企业占整个15%左右,其他那部分是军工企业参与民品的供应,我们想说的是,这15%是真正涉及到国家安全不可以商业化的东西。另外一部分80%在国家安全领域已经是半淘汰,不是最先进的技术不会涉及到国家安全的真正底线。但是在商业市场有非常大的利用空间。在这块,我们会投入更多的精力。

        

    技术本身的领先程度、前期大量资金投入对未来商业市场有很大的前景,是我们关注的。我们去年投的企业,运载火箭的一个研发应用的企业,里面有一个问题,我们需要看到创始团队更多的企业家精神,更多商业运用的前景。PE的投资,会关注短期的商业利益,短期可能是三五年,长期是心怀远方,你相信这个行业,相信你投资的东西在远期给你带来相应的回报。不管是寒冬还是严冬,好的东西永远是存在的,谢谢大家。

     

    张辉:先进制造这个事情是起于技术,源于技术,最后落地到消费者,落地到市场,这是一个完整的链条。中科创星准备做技术投资的初衷跟大家一样,是未来要打破技术壁垒,包括进口替代。

        

    作为投资机构,我们投资的赛道,我们关注的热点,其实都是和国家整个宏观形势,内外局势是息息相关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做这样的投资,也是希望找到一些点。第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进口替代,要把我们关键领域,关键产品部件,由我们自己国产化替代美国,或者欧洲的进口。第二,现在在先进制造和其他的高精尖包括芯片领域里边,大量的工作还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在未来,发展多少年之后,我们在某些领域是要超过发达国家,超过美国、德国和日本。我们的装备也好,技术投资也好,整体的路线是按照这样的赛道走的。

        

    前段时间,我们投了一个做医院核心设备、核心组件的企业,它的产品是晶体,晶体材料占到成本的50%,这个东西国内没有批量化,没有能力生产。真正生产在美国的一个公司,日本的公司,带来的问题是,即使我们医疗设备国产化,但是核心材料还没有国产化,我们定价权是会受影响的。我们的设备价格就没有竞争优势,因为原材料在国外竞争对手手里,这就是对我们的一种制约。

       

    进入到科技创新的阶段,其实技术来源是不定的。比如国外是MIT,斯坦福等高校,国内的话是中科院,我们的高校和一些大的企业,像华为研发比较好的企业,他们会培养一批高精尖的优秀人才。我们也是主要聚焦在这些方面,技术创新和技术转化产品必须有技术来源。

     

    很多科研人员其实对市场,对公司管理也是了解的,但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中间有一个很大的鸿沟,我们觉得这个还是需要我们这些投资机构做很多的工作,帮助找科学家,包公司的股权结构搭建等。技术再好,最终还是要落到市场,要有市场应用,包括之前投资也是一样的。

        

    2015年,机器人这块特别火,出现了很多的公司,但是到现在死了一大半了。为什么?因为没有应用,落不了地,都是概念。真正能活下来的是寥寥无几的,是真正把产品落到实处的,能够解决用户或者消费者需求的这样的一些公司。我们做技术投资的时候,不能光讲情怀,我们要从实际出发。

     

    比如我们投商业航天,中科创星从卫星发射厂到火箭制造,到卫星平台制造,到卫星操控,到卫星运营整个产业链都投完了。我们做完这个层面,市场还是有很多需求的,很多时候因为我们基础设施建设不够,有需求的客户不知道需求可以被一种新的东西来解决。因为在之前,没有这个基础设施,或者民营企业不能做卫星的时候,就不会想我这个需求可以用这个方式解决。我们在做一些前瞻性的东西,最后还是要尊重市场,用心地对待需求的过程,谢谢。

     

    主持人:谢谢,我简单总结两句。我觉得智能制造这个行业确实肩负着让人民生活的更美好的重任,各个投资机构也在这个行业当中会有比较完整的布局,包括很成熟的产业投资。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非常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


    免责声明:​​​​​​​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